news center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分享新闻到:

阿里巴巴迁居背后:B2B十年嬗变路线图

互诺科技:2009-08-12 11:25     阅读数:       标签:

2009年8月7日,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拉开了自己的“迁居”之旅——从杭州城西华星路到杭州城南高科技园区,在阿里巴巴的内网论坛上帖子的标题很抢眼,“让我们一起去‘回家’”。是的,马云正带领着他的B2B 团队重新出发。

十年的时间,曾被人们认为虚无缥缈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这场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中小企业突围过冬的捷径;十年的时间,1000万中国网民中仅仅1%的电子商务涉足者,已经成长为阿里巴巴B2B平台上3200多万的注册“网商”;同样是十年的时间,一个独立的页面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体系。

十年前,这粒置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所掀动的波澜,拓展的同心圆还在继续向外延伸;但对马云的102年梦想来说,这十圈年轮,又只不过是阿里巴巴十个十年的“一环”而已。

湖畔小荷:

阿里巴巴的“冒尖岁月”

湖畔花园,那是被称为“家”的地方。阿里巴巴就是在这样一栋隐栖市井中的居民楼里,开始了自己蓬勃生长,引领中国电子商务B2B十年发展的历程。十年前的3月,马云以50万元在杭州创建了阿里巴巴。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阿里巴巴的快速成长让每个旁观者都感到惊讶。会员轻松越过8万,库存买卖信息20万条。

浙江大学教授陈德人分析说,阿里巴巴B2B模式本就属于中国,是中国人自己创新出的进而影响全球的互联网模式。“这归因于阿里巴巴对中国国情和市场状况的把握与透析,对全球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深刻理解,以及其自身不断强化的创新力。”

阿里巴巴的成长犹如“破茧之蝶”,很快地,难以触手可及的虚拟线上交易快速增长,这种态势落实为可见的对办公区域扩展的强烈需求。仅仅一年之后,马云便把阿里巴巴从湖畔花园搬进了华星科技大厦,随后创业大厦、西湖国际科技大厦、华星世纪大厦、华星时代广场、中小企业大厦里到处都留下了阿里巴巴人的足迹。

那一年初,阿里巴巴从互联网投资公司日本软银的手里获得至今让业界瞠目结舌的2000万美元注资,等到2000年年中,马云成为首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国大陆企业家时,很多中国人都还不理解B2B。新的办公区域,很容易地就成为了马云“电子商务B2B服务产品”生产作坊,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中国供应商”、指向国际卖家的国际站“诚信通”以及帮助中国内外贸交易双方从事线上交易的中国站“诚信通”服务……终于促使阿里巴巴在2002年底,实现了 “全年盈利一块钱”的目标。

在这萌芽生长的3年时间中,阿里巴巴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所带来的一轮“寒冬”,阿里巴巴的很多年轻人很难理解上一轮“寒冬”的意义,但同样是“寒冬”的今天,阿里巴巴正以“迁居”的姿态面对。

上市:

阿里巴巴的一个新起点

在经历8年稳健持续的增长之后,马云掌舵着阿里巴巴这艘巨轮同样在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和资本平台上声势浩大的“过江”。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HK.1688)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

在电子商务市场上的强势,直接带动了阿里巴巴的资本市场表现——阿里巴巴在5天公开发售时间内冻结资金高达4500亿港元,由于受市场火热追捧,实际融资额达到了16.9亿美元,创下了全球互联网融资额新纪录。这种轰动,就像阿里巴巴这个杭州城内IT巨擘的搬迁一样,城内的媒体引发杭城“城市大漂移”、 “阿里搬迁的财富效应”热议。

事实上,阿里巴巴更多的把资本市场的海量资金注入,看做是世界资本对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B2B模式的肯定。背靠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群体,阿里巴巴成为了这些中小企业的集结者,提供交易平台促进交易达成、拓展销售采购渠道并建筑指向“新商业文明”的小民营资本的发展路径。

因为阿里巴巴的上市太过耀眼,很多人把这当做是阿里巴巴B2B的巅峰,但阿里人把它看的很轻,这只不过是个起点。马云和卫哲,在很多场合反复的强调,“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而“股东”落到“第三”的位置。但在这些中国电子商务领军人的商业逻辑里,正是坚守客户第一的原则,才可能获得阿里巴巴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

阿里“产品名录”:客户

用工业化的提问方式,任何一个企业都面临这样的追问——你生产了什么?

十年的发展历程很容易让旁观者和参与者们,代替阿里巴巴回答,它生产了“电子商务的交易以及生存方式”。而马云的回答是,“我们的产品是阿里巴巴的客户。”“眼光、乐观、勇气和耐心。”卫哲给记者复述上市之后,阿里巴巴新一轮的成长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