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topic网站专题
首页
>
网站专题
>
专题详情
分享新闻到:

向智者汲取智慧:从新版清华MBA培养方案学习企业管理者培训

互诺科技:2010-04-12 00:00     阅读数:       标签:

工作的缘故,经常和一些企业家或者是主管人力资源的老总探讨企业管理者的培养、训练和开发问题。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效的管理者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关于MBA培养方案的调整或许能够给我们带领很多有益的思考。去年12月3日,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武汉大学举行的全国MBA培养学校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发言,介绍新版清华MBA的方案与实施,引起了与会院长们的强烈兴趣。现将钱院长的发言内容共享如下,希望对企业确定自己的管理者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帮助。

经管学院专业硕士改革:新版清华MBA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1908年哈佛商学院首先推出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一百年来,MBA教育从美国普及到全世界。在中国,MBA教育从1991年开始,先在9所大学中试点,那一年共招收了94名学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中,MBA教育在中国快速发展。今年已经有182所大学(外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办了MBA学位教育,共录取MBA学生近3万名。

在中国目前举办的十几个专业硕士项目中,MBA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这是因为它的规模,它的毕业生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它的社会影响。清华经管学院是1991年第一批试点MBA教育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超过6千人获得了MBA 学位。清华又是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清华在全国的MBA教育中占据特殊地位。

改革背景

在2008年全球纪念MBA教育百年之际,清华经管学院在国内率先启动MBA项目改革。我们进行这一改革有三方面的动机。首先是清华经管学院自身发展的要求。2007年学院率先获得国际顶级管理教育认证机构AACSB的认证,接着又在2008年初获得欧洲管理教育认证机构EFMD的EQUIS认证。这两项认证标志着清华经管学院的办学与世界一流商学院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与此同时,学院的MBA招生情况越来越好,不仅国内学生的生源质量稳居前矛,而且在全英文授课的国际MBA项目中来自海外的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并保持全国最高。近年来,学院每年从海外大学招聘十余位新教师,大大提高了师资的国际化水平。这些发展提升了社会对学院的期望,盼望学院不断进取,有新的建树。

第二是中国国内管理教育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管理教育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的管理实践不仅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即使是同MBA教育开始的90年代初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很快将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企业也正在世界舞台上崛起。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反映时代的变化。二是中国的MBA学生群体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们的主体已经是“80后”,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的教育背景好,掌握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另一方面,他们在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素质等方面有待提升。这需要MBA教育呈现不同的侧重。三是国内管理教育提供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独立商学院出现,众多中外合作办学的MBA教育项目兴起,而且不少国外一流商学院到中国来开办MBA巡展,吸引优秀学生。中国MBA教育市场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MBA教育提供者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三是国外管理教育正在显现的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对管理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比如2002年Jeffrey Pfeffer 和Christina T. Fong 的论文《商学院的终结:差强人意的成功》、2004年Henry Mintzberg的专著《要管理者不要MBA》、2005年Warren Bennis和James O’Toole的论文《商学院怎么失去了方向》、以及2007年Richard Schmalensee的文章《商学院中的“商”在哪里》,都反映了国际知名商学院的教授和管理者在认真思考MBA教育的未来。哈佛商学院作为MBA教育的创始学院,也在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比如他们发现他们培养的MBA学生仍然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也缺乏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著名商学院开始了对MBA课程的改革。2006年3月,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会通过了新的MBA课程方案,并且在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它们的改革特点是打破了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格局,强调多学科的整合性。同年5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会也通过了它们的MBA新课程方案,并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斯坦福改革的特点是强调软技能、全球化和个性化。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美国的商学院也都在尝试对MBA课程的改革。

改革历程

清华MBA改革的研究工作从2007年8月开始,到2008年9月公布新版MBA方案,历时整整一年时间。这期间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7年的秋季学期,学院成立了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由三位资深教授牵头,对国际、国内MBA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各自独立地对清华MBA改革提出了框架性的意见。

2008年春季学期,学院主要领导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调研两校MBA课程改革的情况。之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课程改革委员会主席Garth Saloner教授应邀来学院作专题报告,介绍他们的改革过程和新课程实施情况。学院领导还参加了哈佛商学院百年院庆活动中有关MBA教育的讨论,及时了解到有关MBA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目前问题的最新信息。这是第二阶段。

在第三阶段,学院举行了有30多位教师和职员参加的MBA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清华MBA教育的各个环节分析和检查,并形成了一些共识。在此基础上,学院成立了包括教师、职员、学生、校友各方面代表19人组成的MBA改革方案研究小组。小组广泛征询了MBA在读学生、校友和企业界人士对清华MBA项目的意见、建议和希望,充分思考和论证了清华MBA项目的目标、定位、结构、招生、课程、校友、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最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MBA项目改革方案。

在 初步方案形成之后,学院召开多次会议,分别向学位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各系系主任、全体教师、管理骨干等做了初步方案介绍。在听取各方面对方案的反馈意 见后,学院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方案。学院也向清华大学和研究生院领导汇报了改革方案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在取得共识之后,学院院务会于2008年7月正式通过了新版清华MBA的整体框架。

2008年9月24日学院举办了“新版清华MBA媒体见面会”。这次见面会受到了国内媒体界非常广泛的关注,参会媒体32家,其中通讯社1家,电视台4家,平面媒体13家,网络媒体14家。在这之后的几个月中,若干家杂志又做了专题采访和深度报道。

新版MBA课程于2008年秋季在2008级MBA学生中部分试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院于2009年秋季在2009级MBA学生中全面实施了新版MBA课程。

改革元素

如果说中国目前的MBA教育是1.0版本的话,那么新版清华MBA就是升级了的2.0版本。与前者相比,这一版本引入了一系列新元素。

新版清华MBA首先明确了它的项目定位。我们意识到,MBA教育不是以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而是一种本科后的职业教育。具体到清华的MBA教育,我们确定它的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未来领导者”一方面,我们是办综合管理MBA,不是办专业MBA。这并不容易,但是我们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的领导者,并不局限于商界,也包括政界、非赢利组织等。因为我们认为,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各样组织内部的管理和领导力问题,彼此间是互通的。

在明确项目定位后,新版清华MBA的重大突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过去的MBA教育在理念上有两种偏差:一是仅仅把MBA教育当作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学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品格的培养当前的经济环境对学生的能力和品格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学生群体的特征也要求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以弥补他们在前期教育中的欠缺。所以,除了传授知识这一环节之外,MBA教育应该增加培养能力和品格的环节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单一的从书本上学习。虽然案例教学相对于授课教学法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但也仍然是从书本上学习高度简化的案例。而其他一些职业学院则要求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比如医学院,临床实习是他们学生培养中的必经环节。从真实项目中学习是体验式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之外,MBA教育应该增加从实践中学习的环节。

因此,我们明确地把过去MBA教育的知识环节扩展到新版MBA教育的三个环节,即“认知”(being)环节、“知识”(knowing)环节和“实践”(doing)环节。这三个环节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MBA教育。显然,它超越了过去MBA教育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较为狭隘的理念。

这一新的教育理念首先而且集中体现在MBA一年级核心课程的设计上。改革后MBA第一年核心课程包括四个模块:第一模块的主题是“自我认知”,第二模块是“分析基础”,第三模块是“管理基础”,而第四模块是“整合实践”。第二和第三模块对应的是“知识”环节:“分析基础”包括三门分析性课程:“会计学”、“管理经济学”和“数据、模型和决策”,而“管理基础”包括了若干门管理职能课程,包括“公司金融”、“市场营销”、“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组织行为”等。这些课程继承了过去MBA的核心课程。而第一模块对应的是“认知”环节,第四模块对应的是“实践”环节,则是新增加的两个模块,它们的内容我们在下面详细介绍。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新版MBA的培养方案引入了四项措施,这些都是过去的MBA教育没有或欠缺的。

第一,软技能开发。“认知”环节中的课程大多为“软技能”课程,不同于偏重分析和学术知识的“硬”课程。我们新开设了一些课程,也改造了另一些已有的课程,以达到系统性地增加领导者必备的“软技能”的目的。这类课程包括“管理思维” 、“管理沟通” 、“领导力开发”、“职业发展规划”、“商业**”、“中国商法”、“中国制度环境”等。这些课程对于培养未来领导者必备的认知、能力和品格等方面将起重大作用。

同时,我们也调整了排课顺序,将这些课程大多集中安排在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我们的目地是让同学们入学后在第一时间,在学习其他“硬课程”之前,先进入“软技能”课程的“认知”的过程。这样可弥补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硬课程的偏颇,也防止了两类课程相互争抢学生时间的问题。

第二,体验式学习。为了落实“实践”环节,我们新设计了一门“整合性实践项目” 课程,安排在MBA第一年结束之前。在这个课程中,学生们以团队工作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演练真实的实践项目,完成课程报告,汇报和接受企业高管的评价。这是新版清华MBA的一个重头戏,学院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力量。

具体地说,整合性实践项目开设 “管理咨询”、“创业管理”和“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 三个方向,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方向。“管理咨询”方向与业界合作,借助仿真环境和仿真案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诸如成熟企业战略重组、上市、兼并、收购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创业管理”方向围绕商业计划的开发进行,让学生通过现场实践活动和室内研讨分析,开发出高水平的、具有直接实践价值的商业计划。“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方向则把先进信息技术与改善现有企业管理相结合,为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管理变革寻找解决方案。

第三,整合性学习。过去的MBA课程多是按照教师的学科专业而设置的职能性课程,形成一个个“阁间”(silo),缺乏多学科之间的整合。但是在现实中,各种组织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综合性的,需要管理者整合各职能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我们的改革试图打通各学科之间的“阁间”

我们采用的一个办法是用“综合案例分析报告”替代毕业论文,以达到整合性学习的目的。我们要求每一位同学们深入一个在中国的企业,研究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完成一份整合性的案例分析报告。写毕业论文曾经是所有MBA学生都要完成的环节。但管理工作讲求实际,要求综合、全面、具体,这与写研究论文的导向非常不同。我们的这个变革因势利导,十分巧妙:它既满足了目前中国“学位法”的要求,又达到了整合性学习的目的,同时学生们所写的案例分析报告还为学院的工商管理案例库提供了素材,促进了案例中心的建设。

第四,全球化经历。新版MBA决心提高MBA学生全球化经历的程度。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到每一位MBA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这种经历,但我们会逐年提高这一比例。

目前MBA学生全球化经历有三种主要的途径。一是到海外大学交换学习一个学期。我们学院已与全球82所海外商学院签署互免学费的学生交换协议,是亚洲最大的MBA学生海外交换项目。二是短期海外学习之旅。学院同多所海外商学院合作举办短期交流项目,最受欢迎的有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合作的“STEP”项目、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的“China Lab”项目、以及与智利天主教大学合作的项目等。三是去海外公司实习。学院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所在跨国公司积极主动地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在他们公司海外机构实习的机会。同时,学院也积极联系正在“走出去”的中国公司,由它们提供给我们学生在海外实习的机会。

改革目的

在引进上述改革元素之后,新版清华MBA相对于过去的MBA教育有了明显的改进。这些进步表现为纠正了过去MBA教育中的三个不平衡。我们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达到MBA教育中的三个平衡:

第一个平衡是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平衡。这个平衡的含义是,一方面,我们的MBA教育要传授管理知识,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另一方面,MBA教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特别是如果把培养未来领导者作为MBA教育的目标的话,传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的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对领导企业或任何其他组织都是更为重要的。优秀的企业家和行业的领导者不仅有知识,更是管理能力和品格出众的人才。

第二个平衡是学术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平衡。学术严谨性是知识有深度的前提。没有学术性的严谨性,知识是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误导的。但是另一方面,MBA教育不是学术研究导向的教育,而是职业教育;MBA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者,而是为了培养管理企业和其他组织的领袖。因此,MBA教育必须与现实管理问题和实践紧密相联。这就要求我们的MBA教育要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管理实践同步发展,要求我们的MBA毕业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个平衡是中国根基和全球视野的平衡。清 华经管学院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学院,我们以此为自豪。我们的中国根基正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我们的中国根基还要再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是一个面对国 内的本地学院。相反,我们要办成一个具有全球视野、整合全球智慧、容纳全球师生的学院。它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顺应中国企业和全球企业的发展,它是我们 培养未来领导人的必然要求。

达到这三个平衡是推出新版清华MBA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够代表未来MBA教育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新版MBA不是清华所特有的,它具有一般性。在我们宣布推出新版MBA之后,国内若干所著名商学院也都相继推出了它们的MBA的新版本。在它们的培养方案中,也都部分地包括了上述的新元素。这不仅说明我们的思路是超前的,我们对MBA培养方案的改革在国内的商学院中是领先的,而且也说明我们的改革理念和改革措施已经开始受到同行们的认可。我们对此感到欣慰。

改革初效

我们的新培养方案在2008年秋季发布之后,引起了应届考生们的普遍关注,也吸引了一些素质和能力都较强的考生。我们的调查发现,国内外考生谈到他们选择清华MBA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新的课程体系让他们感到有更强的学习兴趣。教师们普遍反映2009年秋季入学的一届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自主性比以往有明显提高,学生组织并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国内报考2010年秋季入学清华MBA的考生人数近2900人,位列全国第一,比前一年增长17%,尽管清华的招生名额少于我们的主要竞争者。这是市场对新版MBA的积极回应。

从课程评估来看,学生们对新开设的“软技能”课程都相当认可。新版培养方案中的“管理思维”这门课,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并带领学生用小组讨论、辩论和演讲等形式,挑战传统管理理念,用不同的视角审视管理现象与误区。学生们说,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门“软”课程----还有比思维更“硬”的能力吗?入学后第一学期的另一门新课是“领导力开发”,学生们非常认同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一些学生反映他们在课外的学生组织和活动中,已经开始运用这门课中所学的方法,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更好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新版清华MBA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未来领导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更新了MBA教育的理念,将单纯的管理知识传授扩展为“认知”、“知识”和“实践”三个环节。我们为此对原有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了较大调整,引入了软技能开发、体验式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全球化经历等四项措施。这一改革实现了MBA教育中的三个平衡,即知识、技能和品格的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平衡、以及中国根基和全球视野的平衡。我们有信心,新版清华MBA将造就更多的、更优秀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成功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