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歌等国际互联网巨头不停的探讨“云计算”之际,百度CEO李彦宏昨日在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框计算。在这个新的概念下,究竟隐藏了什么?
先来看看之前经常提到的云计算,所谓云计算就是其实就是早些时候我们经常提到的网格计算的公用商业演化版。通常意义上的云计算就是指客户通过网络从“云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云计算具有很多特点,随口就可以说出很多,如:
(1) 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 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 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 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 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6) 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象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7) 极其廉价。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基于以上特点,云计算+always-online设备被评为“2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IT技术组合”。
再来看看百度刚刚提出的“框计算”。百度官方给出的介绍是这样的:框计算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服务,是一种最简单可依赖的互联网需求交互模式,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应用或内容资源提供商处理,最终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
接下来看看“框计算”的实现过程:
1、 首先,用户的任意一个需求被提交到“框”里;
2、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需求分析,包括语义分析、行为分析、和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分析,和海量计算,用户的需求被分发给框后台的某个或某几个应用所响应;
3、 框背后的应用平台是开放的,框计算平台提供了大量即插即用的接口,各种应用可以主动与框计算平台对接,使自己有机会来响应框所收集到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和目前搜索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来看看作为重点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在李一男进行的的“框计算”演示中,用户使用自然语言如“几天是几号?”将需求通过“框”输入服务器端后,需求通过语义分析、行为分析和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分析后,确定用户正真需求再进行海量计算使后台某几个框收到需求并响应,这种需求不光可以是搜索,同时也可能是某种应用甚至游戏。
听完李一男先生并不流利的介绍后,我总觉得刚才的演示有些似曾相识。猛的回过神来发现,百度和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这所谓的“框计算”不正是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SAAS的加强集合版吗?SAAS不正是云计算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吗?框计算,就是一个google wave的放大版而已。(Google wave的大规模测试就快要开始了,不知框运算何时开始测试?)而其中神乎其神的“语义分析、行为分析、和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分析”不过是搜索引擎自然语言化的“文言文解释版”而已,是所有搜索引擎服务商都在研究的方向之一。全球已在开发中的该类引擎已经为数不少,如施乐的Powerset,甚至深圳某公司业已推出中文自然搜索引擎Mesesoft。而步骤三中的开放平台和接口,只不过是阿拉丁计划中的固有内容而已,并且,与百度的新广告系统“凤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百度的“框计算”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变相的打上云计算这班列车而已。碍于面子不能直接承认自己跟风google,但又不能违背趋势,同时发布新技术又有利于提振投资人因凤巢替换竞价排名不利而丧失的信心从而帮助公司业绩,同时,把自己的产品线重新整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百度这样做无可厚非,可部分媒体和专家过分的赞扬似乎就有些不妥了,“中国互联网行业需要有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技术理念来指引方向。”(祝宝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商务部特聘专家)这样的话恐会被国外同行所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