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topic网站专题
首页
>
网站专题
>
专题详情
分享新闻到:

“人肉搜索”凸显法律空白 公民隐私亟需保护

互诺科技:2008-09-05 10:21     阅读数:       标签:

核心提示:网络正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给人们带来便捷的服务的同时,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流动性也对网络环境下的公民的隐私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中国站长站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正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就在网络给人们带来便捷的服务的同时,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流动性也对网络环境下的公民的隐私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有关网络搜索侵犯隐私权的案例不地断显现。如最典型的引起社会和网民广泛关注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引擎从2006年开始出现于网络,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实际上就是更多的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区别于机器搜索之外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人肉搜索像是一把双刃剑,一直游离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其强大攻击性而引发全社会的忧虑与争议。

针对“人肉搜索”涉及的种种法律问题,记者采访到北京市创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昊律师。吴律师认为, “人肉搜索”泄露了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在网络上曝光隐私,肆意辱骂等行为,严重干扰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无可置疑,侵犯了公民隐私权、名誉权、安宁权。因为没有适用于“人肉搜索”的专门法条,受害人想打官司都找不到有力的法律依据。

吴律师还告诉记者,目前,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丛林之中尚无一席之地,在这一块还是空白,立法仍未明确地将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权利予以确认。法律不够完善,就容易钻法律漏洞,希望国家可以早日制定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

据央视的调查,74%的用户有过信息被泄露的遭遇。在被泄露的信息中,90%是联系方式,例如电话和工作单位。其中,因网上注册泄密的比例为42%,找工作投简历泄密的为25%,16%用户则是因为买车、房、保险等泄密,另有10%的用户在医院看病时泄密。而在这些泄密方式中,网络搜索无疑是最快捷的渠道。

记者了解到,《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近期已呈交至国务院。该草案规定除犯罪及税收调查、媒体调查以外,禁止任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98.9%公众支持立法保护个人信息,期盼《个人信息保护法》早日出台。这次新增加的法条是对人肉搜索将是一次重大打击,至少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只有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地有法可依,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让各类“泄密”行为得到相应的制裁,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当前这种混乱状况,净化网络环境,还互联网一片纯净的天空。